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已基本成型
当年公布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智能硬件行业创新发展行动(2015—2018)》《“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份产业指导文件,均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做出详细安排;2017年3月,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10月,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年7月和11月,国务院相继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进一步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做出规划的同时,提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和已有各类产业融合。
随着中央层面产业政策不断出炉,各地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也日益重视。从2016年开始,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地方性产业政策和措施。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吉林、贵州等20个省份出台了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例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支持实施细则》,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江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措施》。
此外,天津、上海、贵州等地还提出,要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如《贵州省“互联网+”人工智能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18年前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江西省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措施》则表示,将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业内认为,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已基本成型,并正在形成良好的央地联动效应。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制定和出台具体的产业政策,是我国推进产业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
 
	           汽车
	                1年前
	                汽车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财经资讯
	                1年前
	                财经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新闻资讯
	                1年前
	              
 
		              	 
		              	 
		              	 
		              	